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,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。牛顿,1676
在同龄人中,我也许算是比较成功的。做了一些项目,获得了一些奖,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但是我自认为天资一般,为什么能够走得比较好呢,我曾经很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。
其实答案很简单:IBM。我站在了蓝色巨人的肩上,我与他解下了不解之缘。
IBM Club
早在大二的时候,我加入了哈工大的IBM俱乐部,现在我意识到,这是一个多么棒的选择!
在俱乐部中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。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感受这种快乐,因为他们学习的东西恰恰是他们不喜欢的。
俱乐部的氛围十分融洽,俱乐部中有很多十分厉害的师兄。我与他们相处,向他们学习。耳濡目染,我开始喜欢上了Linux。
学习Linux并不容易。我想起了IBM的一幅宣传海报:一座宏伟的图书馆,一个小孩坐在中间,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图书馆中到处都是书籍,小孩的眼神中透出了一种敬畏和渴望。海报的标题是:Linux is Education。那时,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小孩,师兄们将我引到了一座城堡,当我打开大门,才意识到里面是一个如此神圣的大堂,我自己是如此的渺小。
然而,在俱乐部的老师和师兄们的指导下,我渐渐地克服了最初的恐惧感,开始迷恋起这个图书馆来了。我平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有时候还和大家一起讨论,进行讲座,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。
这种学习的过程无疑是快乐的,而与别人分享这一份快乐,这份快乐就变成了好多份,我们就是这样将自己的快乐最大化。
在俱乐部中,我学习到的不只有技术,还有思想,或者说是一种哲学,一种如何学习、如何工作,以及如何开发的哲学。俱乐部的Cliff老师在平时就潜移默化的向我们传输这种哲学。在GNU/Linux社区,这叫做GNU哲学,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。所以,我时常会觉得Cliff是一个传教士,而俱乐部就是一个教堂,而我们是一群信徒。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,当我看完《Free as in freedom》之后,我才明白,这个教堂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之上的,用RMS的话说,就是Church of Emacs。而我们做的,就是将自由的思想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们。
可以说,俱乐部是一个磁场,它用一种魔力吸引每一个进来的人。如果能够在这个地方呆上几年,那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了。
创新大赛
在我即将离开俱乐部的时候,我参加了第二届“IBM杯”高校校园创新设计大赛。借这个机会,我开始和我的师弟们,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。
从选题到定题,从分析到设计,从实现到测试,我们都一丝不苟地完成,在这个过程中,我深深地感受到了“Think”的内涵。这种勤于思考、善于思考精神是IBM的特色和标志,唯有如此,IBM才能做到专利申请数多年榜首。我们要做的是,如何使自己的项目做的更有新意,更适合用户。幸运的是,在俱乐部中,我们早已习惯了去思考,去了解用户的需要。
尽管定题花费了一番时间,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我们在项目的整个开发工程中比较顺利。前期大量的分析准备和开发时良好的Teamwork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一路杀入决赛,在整理完文档、代码和Demo后,我到了北京。在这里,我见到了一样怀有技术热情和理想的同学们。我觉得那几天最重要的不是比赛的胜负,而是能够和这些同龄人一起交流彼此的看法。
虽然只有短短几天,但是这次大赛开阔了我的视野,了解了最新的技术发展。我从中也是受益匪浅。
回顾我的种种经历,其中始终伴随着IBM的影迹。是的,IBM这个蓝色的巨人,对我的影响无处不在,无论观念上、思想上,还是技术上、处事上,我已不是当初图书馆内坐着的那个懵懂小孩了,我已开始用自己的方式,研究那浩瀚的书籍,也许若干年之后,我也能写出自己的著作来,留在图书馆的名人堂中。
我不能不感谢IBM俱乐部、Cliff和我的师兄们,而他们也是站在巨人的肩山。今天我站在他们的肩上,今后必定有人站在我的肩上。所以我想,蓝色巨人会越来越高,也会越走越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