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在看当年明月的连载,那些关于他是不是作弊的争论已然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一种习惯,能够每天都会有一些期盼,会读到一些东西。前两天忙bbs的事情,没有时间看。今天发现有四篇未读了,看来我已经有两天没有去看了。当一件事情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,那就没有办法不去做了,不然就会觉得仿佛少了什么一样。
不谈历史,不谈假的东西。但是,我们的确可以从粉饰的太平中找出山崩前的蛛丝马迹,也能从无数假象中找出真相。明朝算是一个很黑暗的时期了,尽管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,由资本主义的萌芽,但是也掩盖不了它的孱弱。外不能保家卫国,朱元璋祖孙虽赶走蒙古人,然后世却不能拒其于国门之外,乃有“土木堡之变”和“庚戍之变”;内不能安民清政,虽有朱元璋酷刑惩治贪官,但还是却出了无数严嵩之流,更别说弄权的王振、刘瑾、魏忠贤等人了。
我原以为在这样一个时期,政局一定是黑暗无比,正如万马齐喑。却没有想到,那个时代,还那么多鲜活的名字。明朝有著名的锦衣卫,监视百官的一言一行,放到现在,大家的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一幅法西斯国家的景象,但事实是明朝有一群言官,品秩不高,却敢骂皇上,直接骂,毫不留情地骂,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明朝有这种事。我常常想,即使放到现在,人们也不敢当面说core们的不对吧,更别说明朝之后清朝的那些文字狱了。
明朝的读书人是很有骨气的,相比来说,后世的却像是被阉割过了一般。读明月的文章,很多士大夫都是上书言事,家里就准备棺材等死,而大家都以此为荣。当时的环境就是名声远比生命重要,宁可舍去性命不要,也不能背一生骂名。
昨天读到杨继盛死谏嘉靖,当一个穷苦的读书人,奋斗了几十年,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,谋得一份官职。本应谋得官位带来的种种便利,至少应该静静的等到退休,混个衣锦还乡,但是杨继盛却没有这么做。相反,他以性命相搏,弹劾朝中的第一权臣——严嵩。
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会是什么,除了死还是死,根本没有任何胜算。没有钱、没有权,也没有后台,他有的,只有那时读书人中“舍生取义”执著的信念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是为悲壮。就像谭嗣同一样,要用自己的血肉谱写一个时代的序篇。
但是杨继盛受到的折磨却比谭嗣同更惨。他在狱中受酷刑,晚上独自用碎碗片刮骨去腐肉,神情安定,那幅画面,太让我震撼了。关羽这样的硬汉,恐怕在这位文弱书生面前也会汗颜的吧。时常我们会听闻人的潜力会有多大,例如一个人被大树压倒,竟然用小刀割掉自己的大腿脱身。人家是为了求生,但是杨继盛却更像是一心求死。他一直被关了三年才英勇就义,而其间受的苦难自不必言。
我一直觉得,一个人做的事情是我不能做,甚至是不敢想的,无论他做什么,都值得我佩服。驱动他们去做的,永远是一股常人难以理解的信念。人说,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,也许他们说对了。
正因为这些不怕死的人,才让大明朝不是一无是处,正是这些人,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。中国在任何时候,都不缺脊骨,尽管经过了清朝的残酷镇压和洗脑,读书人的正气还是会沿承下去的。
当然我说的脊骨不是整天胡乱叫爱国的愤青们,激进,不是有思想;单纯,不是善良。愤青,永远只是人家的一枚棋子。我说的脊骨,是那些看得清世界,还有骨气和信念的人。也许明月写的王守仁正是这么一块脊骨。至于他,明月的评价是完人,我也不都说了,大家看他的原文就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