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议第一天

又在昆明呆了一天,这里的天气真的很凉快,觉得比哈尔滨的温度句都要低,春城果然使名不虚传!

一整天都是开会,谈的都是公事。说是会议,其实就是几位IBM的人员作的presatasion,例行公事,主要是关于IBM的高校合作,没什么好说的。 最值得一听的是IBM院士王云。(图片如下,很自信的那种感觉,呵呵)他是那种热爱灌水的的人,他可以将一个问题绕开,长篇大论的讨论另外一个问题,之后很自然的结题了。但是他今天谈的(或者引申的)很多问题,例如SOA、IBM的收购战略等等,的确扫清了我以前认识中的一些死角。而且他说自己的人生奋斗,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,这些我都会在外篇中详细的谈一下。

王云

下午会议结束之后,我去找网吧上网,还好是省会城市,过了一个街口就找到了网吧。不过该网吧坐落于一家旅店的楼上,两元一小时,而且还是Win2000的OS,ft死了。不过不管这么多了,能上网就可以了。半小时内,我算是体会到多线程处理的“快感”了,BBS、Email、QQ、xiaonei……可惜网速有点慢,telnet比较卡。

当处理完一切后,走出网吧,这时候突然发现外面已经是倾盆大雨了。我暗想,昨天我来的时候你还是阴云密布,现在才下雨,丫挺的还挺久!我急着赶回去吃饭,也没多想,撒开腿就跑。那雨也真是大,我到饭店已经是湿透了,转身一看,T恤背后站上了红点,乍一看还以为是血呢,仔细一想才意识到这是路上的泥水,这里的土都是红色的,应该是含铁比较多的原因。洗衣服,换一件IBM发的Tshirt(那件就不敢恭维了,具体的样式可以看看我以后拍的pp),吃饭,回来洗澡上床看《武林外传》,写日志,睡觉。

无用功

写了几篇流水账,记了这几天发生的事情.实在太不正常了.

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晚上,昨天下午准备给专家们演示,结果就只是老板和专家们说话,说话就pass了.我在那里就像一具木偶一样.

今天是参观,应该也能演示一下.结果院长带着一群专家过来,看了一下我的界面,说了一声,这是运行结果呀,然后就走了.

我当时那个ft啊.

时空穿梭

早上我到了北京,签了票。准备晚上就登上去昆明的火车。

由于昨晚上没有睡好,所以早上昏昏沉沉的,走了很远的路,想找一个地方休息一下的。却发现走了几条街,居然没有一个石凳之类的东西!这点比起杭州来真是差远了,可能是因为杭州市旅游城市的原因吧。

实在受不了了,就在绿化带边的水泥条上睡起来。活脱脱一个刚进北京城的农民工,sigh。

等清醒了一些,我就起身了去吃饭。找了一家上海小吃,说实话,北京吃东西真是不便宜,什么东西都是哈尔滨的两倍以上。我吃了一碗雪菜肉丝面,4元,可惜哈尔滨没有雪菜,所以没有对比性。

吃完之后,就想去百货公司看看,那里还有些冷气。北京真的很热,这几天有特别的闷。我不知不觉已经觉得出汗了。

正在商店里面逛着呢,电话响了,老板的。一听,my god,现在让我回去!!!

晕了,估计老板也晕了。这个世界怎么这么疯狂?他说等一下再打过来。

一会儿之后,收到了他的电话,回来是一定的了,而且是马上。在平时,我一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,可是老板的语气不容怀疑。他说,那就飞回来吧。

于是,我就开始找订机票的地方,还好刚才路过了一家。过去一问,880,好贵啊。我掏出了身上所有的百元大钞,刚刚好九张。深深吐出一口气,全部递过去了。

就这么说走就走,爷就是这么潇洒!

不远处就是机场大巴,上了大巴就直奔机场。nnd,在机场安检的时候,还损失了一把军刀,安检说,要不托运,要不四十天后来拿。我kao,哪条我也不行啊,算了,就一把刀而已。爷就是这么洒脱!

起飞的时候被告知,我们的飞机前面还有六架待起飞的飞机,nnd ,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呀!诸事不顺。等了好久,终于起飞了…..

当高度渐渐升高,飞机钻出了云层,我才意识到北京的天还能够这么蓝!这时候出现了很美妙的一幅画面:飞机下面是厚厚的云层,就像是波涛汹涌的海面,但是那些浪头都是静止不动的。而上面则是蔚蓝的天空,太阳光线很强,而且是斜着射入飞机的窗口,十分刺眼。

sky

我突然想起来,在万米高空中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呢?说出来不好意思,算了,想想而已,不说了,呵呵。

晚上八点钟到了实验室,干了一个通宵,凌晨两三点收工睡觉。

这一天啊…………

浮躁的一夜

上了火车,明天就能到北京了。可惜没有坐票,只能站着。

挺无聊的,但是火车的轰隆声又让人不安,这种时候显然不适合看《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》,我看了几页就坚持不下去了。后来,我只能看起Palm来了。

还好走之前我收集了几篇mop上的热门文章,看着挺有意思的。

不过 ,眼睛还是受不了。想看电影老友记,又怕太费电了,过一阵子就没有电了。

还是安心睡我的觉吧。发现过道上好多人都是直接躺下了,我也无可奈何的“横尸过道”。不过,我只是将双腿横放着,technically speaking,人们还是可以从我双腿之上迈过的。

就这样我以为可以睡个囫囵觉了,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。只听到一个中年人对着一个年轻人大叫,前面的内容没有听清楚,只听到最激动人心的:你来打我呀,有本事你来打我呀!

那个年轻人开始只是和他说几句,但是老人家(他的气质太像老毛了,没办法不联系起来)就嚷嚷着让小伙子动他。小伙子于是上去给了他一下,身旁他媳妇也来了一下。这下就好看了。车里的人都站起来看热闹了。经过了长时间的无聊,有这么一出戏,怎么能错过呢。

接下来是阶段性冲突,老头挑衅一阵子,小伙子冲上去K一阵子,接下来老头再骂一阵子,又开始挑衅…..

后来人群众终于有忍不住的了,让老头小点声。老头则将手插在腰间,右手不住的挥舞,一幅领导训话的气派,可惜谁都知道他处于下风。大家都就当看笑话了。后来乘务员和乘警都来了,这时候我们才知道,老头原来喝酒了,刚才在发酒疯呢,呵呵。

但是在乘警警告他不要大声喧哗之后,老头还是不依不饶。原来一个酒鬼可以这么厉害!

也不知道过了多久,老头在表示下了火车之后单挑后,也就渐渐的没有声音了。我也混混沉沉地睡着了………

站在巨人的肩上[征文]

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,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。牛顿,1676

在同龄人中,我也许算是比较成功的。做了一些项目,获得了一些奖,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但是我自认为天资一般,为什么能够走得比较好呢,我曾经很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。

其实答案很简单:IBM。我站在了蓝色巨人的肩上,我与他解下了不解之缘。

IBM Club

早在大二的时候,我加入了哈工大的IBM俱乐部,现在我意识到,这是一个多么棒的选择!

在俱乐部中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。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感受这种快乐,因为他们学习的东西恰恰是他们不喜欢的。

俱乐部的氛围十分融洽,俱乐部中有很多十分厉害的师兄。我与他们相处,向他们学习。耳濡目染,我开始喜欢上了Linux

学习Linux并不容易。我想起了IBM的一幅宣传海报:一座宏伟的图书馆,一个小孩坐在中间,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图书馆中到处都是书籍,小孩的眼神中透出了一种敬畏和渴望。海报的标题是:Linux is Education。那时,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小孩,师兄们将我引到了一座城堡,当我打开大门,才意识到里面是一个如此神圣的大堂,我自己是如此的渺小。

然而,在俱乐部的老师和师兄们的指导下,我渐渐地克服了最初的恐惧感,开始迷恋起这个图书馆来了。我平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有时候还和大家一起讨论,进行讲座,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。

这种学习的过程无疑是快乐的,而与别人分享这一份快乐,这份快乐就变成了好多份,我们就是这样将自己的快乐最大化。

在俱乐部中,我学习到的不只有技术,还有思想,或者说是一种哲学,一种如何学习、如何工作,以及如何开发的哲学。俱乐部的Cliff老师在平时就潜移默化的向我们传输这种哲学。在GNU/Linux社区,这叫做GNU哲学,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。所以,我时常会觉得Cliff是一个传教士,而俱乐部就是一个教堂,而我们是一群信徒。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,当我看完《Free as in freedom》之后,我才明白,这个教堂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之上的,用RMS的话说,就是Church of Emacs。而我们做的,就是将自由的思想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们。

可以说,俱乐部是一个磁场,它用一种魔力吸引每一个进来的人。如果能够在这个地方呆上几年,那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了。

创新大赛

在我即将离开俱乐部的时候,我参加了第二届“IBM杯”高校校园创新设计大赛。借这个机会,我开始和我的师弟们,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。

从选题到定题,从分析到设计,从实现到测试,我们都一丝不苟地完成,在这个过程中,我深深地感受到了“Think”的内涵。这种勤于思考、善于思考精神是IBM的特色和标志,唯有如此,IBM才能做到专利申请数多年榜首。我们要做的是,如何使自己的项目做的更有新意,更适合用户。幸运的是,在俱乐部中,我们早已习惯了去思考,去了解用户的需要。

尽管定题花费了一番时间,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我们在项目的整个开发工程中比较顺利。前期大量的分析准备和开发时良好的Teamwork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
一路杀入决赛,在整理完文档、代码和Demo后,我到了北京。在这里,我见到了一样怀有技术热情和理想的同学们。我觉得那几天最重要的不是比赛的胜负,而是能够和这些同龄人一起交流彼此的看法。

虽然只有短短几天,但是这次大赛开阔了我的视野,了解了最新的技术发展。我从中也是受益匪浅。

回顾我的种种经历,其中始终伴随着IBM的影迹。是的,IBM这个蓝色的巨人,对我的影响无处不在,无论观念上、思想上,还是技术上、处事上,我已不是当初图书馆内坐着的那个懵懂小孩了,我已开始用自己的方式,研究那浩瀚的书籍,也许若干年之后,我也能写出自己的著作来,留在图书馆的名人堂中。

我不能不感谢IBM俱乐部、Cliff和我的师兄们,而他们也是站在巨人的肩山。今天我站在他们的肩上,今后必定有人站在我的肩上。所以我想,蓝色巨人会越来越高,也会越走越远。

汉服

看了网上有人穿汉服上街,觉得挺不错的。特别是ppmm穿上去之后,太好看了。

像当年祖先们穿着这样的衣服,创造了多么灿烂的文化。而到了清朝,文化都被阉割了,何况是服饰和发饰之类的东西。我现在特别反感那些清宫戏,一群额头光亮的阿哥格格,还有一部复一部的和绅清官斗,全是北京腔。导演编剧们却不知清朝只有三百年,还有半个世纪的屈辱史,而华夏却有五千年的光辉,而什么眼光如此局限?

扯远了,现在人们看得最多的是那些马褂、旗袍,却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:汉服。当网友们穿着汉服走在街头,却被误以为是韩服、和服。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!

所以,以后我结婚的时候,就穿着汉服,这样一定会相当cool,此外更重要的是,让我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华夏子孙。一个人可以不爱自己的统治者,但是不可以不爱自己的国家,更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。

无题

不知道改写一些什么,只是觉得应该需要到这里来一下。

心情不太好,主动向老板要了一些任务,希望能够每天能看一些东西。 可惜下午和晚上看了《明朝的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》。从朱元璋写起,现在才到朱棣,已经写了300多篇了。我看的头昏脑胀,不过不得不承认,作者的确写的挺不错的。有机会大家可以看一下

ibmtc maillist

今天发现thunderbird的速度实在太慢了,仔细看看,点了hit信箱的时候,一直提示在build index。建索引都用了这么久,不是算法烂就是信件多了。果然,单hit的文件夹中就有1k多封信(thunderbird提示有40k封,这个应该是一个bug,一年不会有这么多信的,估计是overflow了)

这么多信还只是大四开始用thunderbird的时候起的,没有算上大二、大三的时候的信。 这些信中大部分都是ibmtc的邮件列表,大约有800封吧(实际上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多,有一些讨论相关问题的信件不是用maillist发的)。从校园创新大赛开始的,到现在的R-day,算来也有近一年了。这个maillist也是我亲手建起来的,所以还是有一点感情的。

但是信件实在是太多了,所以只能开始删除一些比较水的mail。要看水不水,只能查看这些信的内容,很有意思,我发现,这里就是一个大杂烩。有比较轻松的,像谁发现了什么好玩或者有趣的东西,就发给大家共享这份快乐;还有比较正式的,像是开会、打扫卫生的通知等。

按照时间的顺序,不难看出俱乐部在这一年的发展:新人培训 -> 校园创新大赛 -> 科技创新 -> FoOTOo、SF项目的开展 -> 嵌入式比赛、Fblog -> 第二界开源软件竞赛 -> R-Day -> …,当然中间夹杂着solit的《七暴奇缘》“项目”、小光的征友,还有学院新主页的讨论等等。

无论是轻松还是正经,都看得出大家在交流,在沟通,在做某一件事情,这对于一个被所谓的本科教育毒害的本科生,那是多么的重要。在这里,不和杨老伯讨论本科教育的得失,毒害一词也许有些不恰当,但是我无法想出一个更能表达我意思的词了,所以权且使用它吧。

和一个在ir的同学谈到cliff,他感慨cliff真的是一个好老师。我也由此意,只是话不是从我口中说出来的,区别仅限与此。由于本篇的title不是“论cliff为什么是一位好老师”,所以我们就不往下面讨论了。用数学老师的话说,就是显然得证。

谈到邮件列表,我发现它真的有点像BBS了,大家现在似乎没有上bbs.cs的习惯了,因为大家都把maillist当成了论坛,什么主题都有,但是主要的还是正在作项目的同学。记得当时做创新大赛的时候,我们做了一个统计,发信最多的是cliff,下来就是我了。而现在,我已经习惯潜水了,似乎只是在看大家在做什么。正所谓“铁打的论坛,流水的人”,放到这里也不错。

我想,如果 ibmtc 能够一直存活下去、发展起来,那么邮件列表[ibmtc]就应该一直保存在服务器上,到十年、二十年后,没有人能够整理出当年自己写的代码或是文档,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自己在这里发的邮件、灌的水,回忆当年的岁月;还能告诉自己的孩子:你老爸当年就在那个长年不见mm的地方做了这么多做了那么多让mm们仰慕的事情,还有,看到那几封cliff的“祝大家春节快乐”、“祝大家儿童节快乐”没有,恩,水就是这么灌的,懂不?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!

/*
* 大家现在要想看看maillist上的内容,可以登录http://mail.cs.hit.edu.cn:8080/。
* 如果你是ibmtcer,用户名ibmtc,密码你知道。不过现在怎么有这么多列表? @@
*/

学车第n天

已经记不清学了多久的车了,只知道练得好辛苦。

现在打方向盘打得累了,回去看水龙头的开关都有点像方向盘了,看来我是走火入魔了…

练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特别是反倒库的时候,经常倒不好。我们那组人多,而且很多人都来,所以看别人来了自己不来不太好,所以这么多天过去了,人始终不见少。人多,所以一下午可能只能练四五次,觉得太少了,不够练。 可惜自己没有车子,不然就多玩一阵子多好!
//不知道读博是不是这种感觉,读到中间快要疯了,然后坚持到胜利。